距离北约峰会还剩最后48小时, 李在明突然下定决心,拒绝出席这场峰会,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,其中包括不想与中国为敌。 国内事务缠身,李在明分身乏术 韩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可谓是“内忧外患”。国内方面,内需低迷、家庭负债高企,对美出口急剧下滑,经济增长几乎停滞。韩国央行已将2025年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至0.8%,几乎滑至停滞边缘。为了提振经济,李在明政府正推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,包括补充预算案和民生补贴。
补充预算案是李在明政府刺激经济的首要工具。据市场普遍预计,若要将经济增长率从0.8%提升至1.0%,至少需要25万亿韩元的财政刺激,而新政府酝酿中的二次补充预算案规模预计高达30万亿韩元甚至更高,是年初首次补充预算的两倍以上。这笔资金主要用于直接向全民发放援助金,通过“地区爱心商品券”等区域化的货币工具拉动民间消费,支撑内需市场。
然而,韩国国会此前通过的削减版2025年预算案给李在明政府带来了财政压力。2024年12月,韩国国会在执政党与在野党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通过了总额673.3万亿韩元的预算案,较政府原先提出的预算削减了4.1万亿韩元。这使得李在明政府在推动经济政策时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,需要集中精力应对国内经济困局。
此外,韩国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政治斗争也异常激烈。李在明将对手称为“内乱联合”,显示出国内政治压力巨大。在这种情况下,李在明需要专注于国内事务,确保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,稳定国内局势。
中东局势动荡,韩国能源命脉受威胁 美军对伊朗核设施的悍然袭击,彻底打乱了中东地区的稳定格局。伊朗议会已经同意封锁霍尔木兹海峡,尽管最终还未彻底拍板,但仅仅是这种可能性,就让国际油价面临着动荡的风险。韩国作为能源进口大国,70%以上的原油、30%以上的液化天然气依赖中东地区。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运输受阻,韩国将遭受能源供需不稳定以及物价暴涨等冲击。例如,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,国际油价飙升,韩国曾多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以稳定能源市场。
为了应对可能的能源危机,韩国政府一直在加强战略石油储备。截至2025年,韩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已达9700万桶,加上新增的300万桶,总计约1亿桶,足够维持约100天的需求。此外,韩国还与科威特签署协议,存储400万桶原油,进一步增强了储备能力。
然而,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。伊朗警告韩国不要派兵支持美国,否则可能抵制韩货。在这种情况下,李在明政府需要谨慎权衡利弊,避免因参与中东事务而加剧与伊朗的紧张关系,进而影响韩国的能源供应。
避免对华关系恶化,李在明权衡利弊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,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极高。2024年,中韩双边贸易额突破3280.8亿美元,同比增长5.6%,中国连续21年稳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,韩国亦重返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之位。2025年前4个月,中韩贸易额达1025.40亿美元,持续增长的态势印证了合作根基的稳固。
然而,近年来中韩贸易结构逐渐从过去的分工互补向相互竞争过渡。在中国制造业技术和价格优势大幅提升的背景下,韩国对华半导体出口受到了冲击。2025年2月,韩国半导体对华出口额同比下降31.8%,主要受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提升和美国政策影响。
李在明深知中韩经济关系的重要性,多次强调“实用外交”,主张稳定韩中关系。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,中国是韩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对朝鲜半岛安全产生影响的国家,将稳定地处理韩中关系。他还拒绝参与围堵中国的“芯片四方联盟”,计划重启中韩半导体合作对话,保障韩国企业供应链安全。
北约峰会可能涉及对华议题,如讨论中国带来的“安全影响”。李在明不想在此时卷入对抗,以免影响中韩关系。他清楚,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对于韩国的经济复苏和稳定至关重要。
结语 李在明拒绝出席北约峰会的决定,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国内经济困局需要他集中精力应对,中东局势动荡威胁着韩国的能源命脉,而避免与中国为敌则是出于对中韩关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李在明展现了务实的外交策略,以韩国国家利益为中心,权衡利弊,做出了最符合韩国当前国情的选择。这一决定也为中韩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契机,有望在未来推动两国在经贸、科技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。
2020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